后弯式: <90°时,随 不断减小, 不断下降。当 减小到等于最小角 时, 。
前弯式: >90°时, 越大, 则越大,即随 不断增大, 亦不断增大。当 增加到等于最大角 时, 。
比转数低时,效率曲线平坦,高效率区域较宽,比转数越大,效率曲线越陡,高效率区域变得越窄,这就是轴流式泵和风机的主要缺点。为客服功率变化急剧和高效率区窄的缺点,轴流式泵和风机应采用可调叶片,使其在工况改变时,仍保持比较高的效率。
4.目前火力发电厂对大容量、高参数机组的引、送风机一般都采用轴流式风机,循环水泵也慢慢变得多采用斜流式(混流式)泵,为什么?
答:轴流式泵与风机与离心式相比,其流量大、压力小。故通常用于大容量低扬程的场合。因此,目前大容量机组的引、送风机一般都采用轴流式风机。
发电厂主要是采用叶片式泵与风机。其中离心式泵与风机性能范围广、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能与高速原动机直联,所以应用最广泛。轴流式泵与风机与离心式相比,其流量大、压力小。故通常用于大流量低扬程的场合。目前,大容量机组多作为循环水泵及引送风机。
轴流式泵与风机,功率P在空转状态( =0)时最大,随流量增加而减小,为避免原动机过载,对轴流式泵与风机要在阀门全开状态下启动。
答:前弯式叶轮随流量的增加,功率急剧上升,原动机容易超载。所以,对前弯式叶轮的风机在选择原动机时,容量富裕系数K值应取得大些。(后弯式叶轮随流量的增加,功率增加缓慢。)
答:离心式泵与风机,在空载时,所需轴功率(空载功率)最小,一般为设计轴功率的30%左右。在这种状态下启动,可避免启动电流过大,原动机过载。所以离心式泵与风机要在阀门全关的状态下启动。
(5)采用超汽蚀泵。在主叶轮之前装一个类似轴流式的超汽蚀叶轮,其叶片采用了薄而尖的超汽蚀翼型,使其诱发一种固定型的汽泡,覆盖整个翼型叶片背面,并扩展到后部,与原来叶片的翼型和空穴组成了新的翼型。其优点是汽泡保护了叶片,避免汽蚀并在叶片后部溃灭,因而不损坏叶片。
(6)设置前置泵。采用在给水泵前装置低速前置泵,使给水经前置泵升压后再进入给水泵,来提升了泵的有效汽蚀余量,改善了给水泵的汽蚀性能;同时除氧器的安装高度也大为降低。这是防止给水泵产生汽蚀、简单而又可靠的一种方法。
入口导流器调节:原理是改变风机本身性能曲线。优点是节省功率。只适用于风机。
汽蚀调节:原理是利用泵的汽蚀特性来调节流量,改变泵本身的性能曲线。优缺点:对通流部件损坏并不严重,可使泵自动调节流量,减少运行人员,降低水泵耗电。如果汽轮机负荷常变,特别是长期在底负荷下时采用汽蚀调节会使寿命大幅度的降低。只适用于泵。
节流调节:原理是在管路中装设节流部件,利用改变阀门开度,使管路的局部阻力发生明显的变化,来达到调节的目的。①出口端节流:只改变管路特性曲线。优点是方法可靠,简单易行。缺点是调节方式不经济,而且只能在小于设计流量一方调节。②入口端节流:既改变管路特性曲线,也改变风机本身的性能曲线。同一流量下,入口端节流损失小于出口端节流损失,但由于入口端调节会使进口压力下降,对于泵有引起汽蚀的危险,只能适用于风机。
密封装置:密封环:防止高压流体通过叶轮进口与泵壳之间的间隙泄露至吸入口。
轴端密封:防止高压流体从泵内通过转动部件与静止部件之间的间隙泄漏到泵外。
蜗壳:汇集从叶轮流出的气体并引向风机的出口,同时将气体的部分动能转化为压力能。
轴流式:利用旋转叶轮、叶片对流体作用的升力来输送流体,并提高其压力。流体沿轴向流入叶轮并沿轴向流出。
2.离心式泵与风机当实际流量在有限叶片叶轮中流动时,对扬程(全压)有何影响?如何修正?
答:在有限叶片叶轮流道中,由于流体惯性出现了轴向涡流,使叶轮出口处流体的相对速度产生滑移,导致扬程(全压)下降。
答:在低比转数时,扬程随流量的增加,下降较为缓和。当比转数增大时,扬程曲线逐渐变陡,因此轴流泵的扬程随流量减小而变得最陡。
在低比转数时( 200),功率随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功率曲线呈上升状。但随比转数的增加( =400),曲线就变得比较平坦。当比转数再增加( =700),则功率随流量的增加而减小,功率曲线呈下降状。所以,离心式泵的功率是随流量的增加而增加,而轴流式泵的功率却是随流量的增加而减少。
(3)采用诱导轮。主叶轮前装诱导轮,使液体通过诱导轮升压后流入主叶轮(多级泵为首级叶轮),因而提高了主叶轮的有效汽蚀余量,改善了泵的汽蚀性能。
(4)采用双重翼叶轮。双重翼叶轮由前置叶轮和后置离心叶轮组成,与诱导轮相比,其主要优点是轴向尺寸小,结构相对比较简单,且不存在诱导轮与主叶轮配合不好,而导致效率下降的问题。所以,双重翼离心泵不会降低泵的性能,却使泵的抗汽蚀性能大为改善。
(5)首级叶轮采用抗汽蚀性能好的材料。如采用含镍铬的不锈钢、铝青铜、磷青铜等。
(1)减小吸入管路的流动损失。即可适当加大吸入管直径,最好能够降低管路附件,如弯头、阀门等,并使吸人管长最短。
斜流式又称混流式,是介于轴流式和离心式之间的一种叶片泵,斜流泵部分利用了离心力,部分利用了升力,在两种力的共同作用下,输送流体,并提高其压力,流体轴向进入叶轮后,沿圆锥面方向流出。可作为大容量机组的循环水泵。
答:离心式:叶轮非常快速地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使流体获得能量,即流体通过叶轮后,压能和动能都得到提高,从而能够被输送到高处或远处。流体沿轴向流入叶轮并沿径向流出。
答:因为使用汽蚀余量时不有必要进行换算,特别对电厂的锅炉给水泵和凝结水泵,吸入液面都不是大气压力的情况下,尤为方便。同时汽蚀余量更能说明汽蚀的物理概念,因此,目前已较多使用汽蚀余量。
答:对同一台泵来说,当转速变化时,汽蚀余量随转速的平方成正比关系变化,即当泵的转速提高后,必需汽蚀余量成平方增加,泵的抗汽蚀性能大为恶化。
3.为了提高流体从叶轮获得的能量,一般有哪几种方法?最常采用哪种方法?为什么?
答:1)径向进入,即 ;2)提高转速 ;3)加大叶轮外径 ;4)增大叶片出口安装角 。
提高转速最有利,因为加大叶轮外径将使损失增加,降低泵的效率;提高转速则受汽蚀
的限制,对风机则受噪声的限制。增大叶片出口安装角 将使动能头明显地增加,降低泵与风机的效率。比较之下,用提高转速 来提高理论能头,仍是当前普遍采用的主要方法。
以上分析表明,随叶片出口安装角 的增加,流体从叶轮获得的能量越大。因此,前弯式叶片所产生的扬程最大,径向式叶片次之,后弯式叶片最小。
当三种不同的叶片在进、出口流道面积相等,叶片进口几何角相等时,后弯式叶片流道较长,弯曲度较小,且流体在叶轮出口绝对速度小。因此,当流体流经叶轮及转能装置(导叶或蜗壳)时,能量损失小,效率高,噪声低。但后弯式叶片产生的总扬程较低,所以在产生相同的扬程(风压)时,需要较大的叶轮外径或较高的转速。为了高效率的要求,离心泵均采用后弯式叶片,通常 为20°~30°。
(2)两台泵串联工作时所产生的总扬程小于泵单独工作时扬程的二倍,而大于串联前单独运行的扬程。
答:变速调节:原理是在管路特性曲线不变时,用变转速改变泵与风机的性能曲线,从而改变工况点。优点是大幅度减少附加的节流损失,在很大变工况范围内保持比较高的效率。缺点是投资昂贵。
(1)降低叶轮入口部分流速。一般都会采用两种方法:①适当增大叶轮入口直径 ;②增大叶片入口边宽度 。也有同时采用既增大 又增大 的方法。这些结构参数的改变,均应有一定的限度,否则将影响泵效率。
(2)采用双吸式叶轮。双吸式叶轮的必需汽蚀余量是单吸式叶轮的63%,因而提高了泵的抗汽蚀性能。
吸入室:以最小的阻力损失引导液体平稳的进入叶轮,并使叶轮进口处的液体流速分布均匀。
压出室:收集从叶轮流出的高速流体,然后以最小的阻力损失引入压水管或次级叶轮进口,同时还将液体的部分动能转变为压力能。
导叶:汇集前一级叶轮流出的液体,并在损失最小的条件下引入次级叶轮的进口或压出室,同时在导叶内把部分动能转化为压力能。
答:轴流式泵与风机的性能特点是流量大,扬程低,比转数大,流体沿轴向流入、流出叶轮。
目前国内外大型电站普遍采用轴流式风机作为锅炉的送引风机、轴流式水泵作为循环水泵。
6.为什么前弯式叶片的风机容易超载?在对前弯式叶片风机选择原动机时应注重的是什么问题?
答:比转数反映了泵与风机性能上及结构上的特点。如当转数不变,对于扬程(全压)高、流量小的泵与风机,其比转数小。反之,在流量增加,扬程(全压)减小时,比转数随之增加,此时,叶轮的外缘直径 及叶轮进出口直径的比值 随之减小,而叶轮出口宽度 则随之增加。当叶轮外径 和 减小到某一数值时,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引起二次回流,致使能量损失增加,为此,叶轮出口边需作成倾斜的。此时,流动形态从离心式过渡到混流式。当 减小到极限 =1时,则从混流式过渡到轴流式。由此可见,叶轮形式引起性能参数改变,因此导致比转数的改变。所以,可用比转数对泵与风机进行分类。
6.泵与风机并联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并联后流量和扬程(或全压)如何变化?并联后为什么扬程会有所增加?
(2)两台泵并联后的流量等于各泵流量之和,与各泵单独工作时相比,两台泵并联后的总流量小于各泵单独工作时流量的二倍,而大于一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流量。并联后每台泵工作流量较单独工作时的较小。
(3)因为输送的管道仍是原有的,直径也没增大,而管道摩擦损失随流量的增加而增大了,因此导致总阻力增大,这就需要每台泵都提高它的扬程来克服增加的阻力,故并联后扬程大于并联前扬程。
7.泵与风机串联工作的目的是什么?串联后流量和扬程(或全压)如何变化?串联后为什么流量会有所增加?
当吸水池液面压力等于该温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液体所对应的饱和压力Pv时,出现倒灌高度。
3.为什么目前多采用汽蚀余量来表示泵的汽蚀性能,而较少用吸上真空高度来表示?